健康知识
丹 毒
  发表时间:2016-10-07  阅读次数:

丹毒(erysipelas)系由A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 预防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

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组织炎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什么人易患丹毒?


 一、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 

颜面丹毒多由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

二、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 

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 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



热门知识

友情链接: 同济大学

©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沪ICP备1001417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沪举报中心

分享到

关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