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膜炎是平滑的心臟內層(心內膜)的炎症,通常由細菌引起。
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內膜和心瓣膜的感染。
細菌(真菌較少見)通過血流或在開胸手術時直接感染心瓣膜或心內膜。異常的或病損的瓣膜易受細菌侵襲,正常瓣膜也可能被侵襲力強的細菌,尤其是大量的細菌感染。在瓣膜上堆積的細菌和血凝塊(稱為贅生物)可能松脫並隨血液流向重要臟器,導致該器官血供的阻塞。這些栓塞有時相當嚴重,可以導致腦卒中、突發心肌梗死以及住留組織器官的感染和損傷。 感染性心內膜炎可突然發生並在數天之內危及生命(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或者緩慢發生並持續數周到數月(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病因
正常情況下在血液中不會發現細菌,但在皮膚、口腔粘膜和牙齦表面損傷時,可能會有少量的細菌進入血液迴圈。牙齦炎(牙齦的感染或炎症)、局部皮膚感染以及身體其他任何部位的感染都有可能導致細菌進入血循環系統。某些外科、牙科和內科操作也有可能直接將細菌帶入血液,比如靜脈輸液、靜脈高營養、靜脈給藥等操作以及膀胱鏡檢查、腸道鏡檢查等。瓣膜正常的個體由於白細胞的保護作用(破壞和殺滅細菌),不會出現損害。然而,細菌容易停留在有病損的心瓣膜上,隨後寄生於心內膜並開始繁殖。在進行人工瓣膜置換術時有可能帶入細菌,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這些細菌常常對抗生素有耐藥性。具有心臟出生缺陷或異常的患者發生心內膜炎的危險性增加。
症狀
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通常以突然高熱(39~40℃)、心率加快、乏力、迅速嚴重的瓣膜損害等為首發症狀。脫落下的心內膜贅生物(栓子)隨血液流向體內其他部位,導致這些部位的感染。感染瓣膜的基底部和感染性栓子栓塞處有膿液積聚。短時間內(數天)出現心臟瓣膜穿孔並發生嚴重的血液回流。部分人出現休克,腎臟和其他重要臟器出現嚴重功能障礙(這種狀態稱為膿毒綜合征)。動脈內感染導致動脈壁變弱,可引起動脈破裂,危及生命(尤其是發生在顱內或近心大動脈時)。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患者在出現心瓣膜損害或栓塞使醫生明確診斷之前,症狀可以存在數月之久。症狀包括疲乏、輕度發熱(37.5~38.5℃)、體重下降、出汗和紅細胞計數降低(貧血)。對不明原因發熱者,如果心臟出現新的雜音,或以往雜音的性質發生變化,常常會懷疑是否存在心內膜炎。發現脾臟長大,皮膚上可能出現類似微小雀斑一樣的小斑點;同樣的斑點也可能出現在眼鞏膜(白眼仁)上或手指甲床下。實際上,這些斑點是很小的出血區域,由從心瓣膜上脫落的極小的栓子所致。較大的栓子可以引起腹痛、上肢或下肢動脈的突然阻塞、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腦卒中。
急性和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其他一些症狀包括:畏寒、關節痛、皮膚蒼白、心跳加快、皮下痛性結節、意識模糊和血尿。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可出現進行性貧血,持續發熱,淤點、栓塞、杵狀指,脾臟腫大等。
預防和治療
所有心臟瓣膜異常患者、人工瓣膜患者或先天性心臟缺陷患者在進行牙科和外科手術前都應常規使用抗生素。儘管外科手術發生心內膜炎的危險性並不太高,而且預防性抗菌治療並非總是有效,但由於心內膜炎的後果嚴重,大多數醫生都認為在這些操作前使用抗生素是合理的。
由於心內膜炎的抗菌治療通常要持續至少2周以上,因此患者一般都入院治療。在人工心臟瓣膜性心內膜炎患者,單獨使用抗生素並不總是能治癒疾病。因此,應再次進行心臟手術以修復或替換已毀損的瓣膜並同時清除贅生物。
友情链接:
同济大学
©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沪ICP备1001417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沪举报中心
分享到
关乎微信公众号
|